学校设有18个二级学院,60个本科专业,现已形成以文、理为基础,以工为主干,其他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,以本科教育为主,研究生教育、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。
本科专业分布
文学类:文学院(汉语言文学·师范、汉语言文学)、外国语学院(英语·师范、英语、日语)、传媒学院(网络新媒体、广播电视学、广告学);
理工类: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(软件工程、物联网工程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、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)、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(电子信息工程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、通信工程、智能科学与技术)、机械工程学院(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、机械电子工程、汽车服务工程)、土木工程学院(土木工程、安全工程、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)、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(环境科学、化学工程与工艺、给排水科学与工程、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、环保设备工程)、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(食品科学与工程、食品质量与安全、生物技术、风景园林、园艺、农学)、数学与统计学院(数学与应用数学、统计学、信息与计算科学、大数据管理与应用);
管理类:财经学院(会计学、国际经济与贸易、经济学、经济统计学)、工商管理学院(工商管理、市场营销、旅游管理、酒店管理)、公共管理学院(文化产业管理、法学、民族学、劳动与社会保障);
艺体类:美术学院(美术学、环境设计、视觉传达设计、服装与服饰设计、动画)、体育与健康学院(体育教育、运动与人体科学);
其他类:教师教育学院(小学教育·全科教师·免费师范生、物理学·师范、化学·师范、生物科学·师范)、马克思主义学院(思想政治教育)。
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成果
重庆市新型二级学院3个:三峡人工智能学院、三峡大数据学院、重庆绿色生态工程学院。
市级“十三五”重点学科6个:中国语言文学、环境科学与工程、电子科学与技术、农林经济管理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数学;
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:信息与计算科学;
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1个:化工自动化学科专业群;
重庆市特色专业3个:民族学、信息与计算科学、汉语言文学;
重庆市“三特行动计划”特色专业7个:汉语言文学、电子信息工程、食品科学与工程、环境科学、化学工程与工艺、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、软件工程;
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特色专业2个:电子信息工程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;
重庆市一流专业7个:电子信息工程、环境科学、食品科学与工程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、信息与计算科学、汉语言文学、民族学。
与山东大学“1+1+2”联合培养专业3个:汉语言文学、数学与应用数学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。
校级转型发展试点专业13个:首批(5个):会计学、电子信息工程、软件工程、化学工程与工艺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;第二批(8个):环境科学、土木工程、电气工程及自动化、机械电子工程、园艺、汉语言文学、广播电视学、旅游管理。
校级 “卓越人才工程”培养计划4类:卓越教师(各师范专业)、卓越工程师(物联网工程、土木工程、机械电子工程、电子信息工程、化学工程与工艺)、卓越传媒师(广播电视学)、卓越农林人才(食品科学与工程)。